北京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规划国际竞赛介绍
01 August 2001
 

THE INTERNATIONAL PLANNING COMPETETION FOR THE MING DYNASTY CITY WALL AND CULTURAL PARK AT DONGBIANMEN, BEIJING

Abstract: The old city wall at Dongbianmen is Beijing's only remaining section of ifs Ming Dynasty City Wall. 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organized by Beijing Planning Committee, was held recently in search of ideas to make a cultural landscape park on the site. The competition has drawn quite a few proposals. Among them, the scheme submitted collaboratively by Standard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of Tsinghua won the support of the entire jury. The proposal, as concluded by the selecting committee, put an emphasis on the preservation and revelation of the site's historical layers; and successfully created a place in which the meaning of the wall as a historic landmark is self-evident; at the same time, provided feasible solutions for problems of transportation, environment and maintenance. The proposal has now been accepted for realization. The first article here provid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oject's background. The second is a reflection on the project, provided by the designer, from angles of architecture, landscape, urban planning and historic preservation. In the end, another article also gives a brief introdution on the project which won the third prize in this competition. 

Key words: Historic preservation, Cultural landscape, Urban fabric, City life, Intervention, Coexist, Weave
北京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规划国际竞赛介绍

摘要:东便门明城墙遗址是北京城唯一尚存的相对完整的城墙段落,首都规划委员会会同各家业主单位,组织了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竞赛。经过评审,首规委专家一致认为,由美国施坦德建筑设计事务所(Standard Architecture)和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的方案,注意挖掘历史沉积,突出了城墙作为文物建筑的历史内涵,同时达到了通过规划设计创造性地从交通,环境及经济等多方面解决具体问题的目标,从而较好地发挥了文物建筑在现代城市中的作用。最后该方案被确定为实施方案。以下文章一篇对这一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背景分析,另一篇是设计者从建筑、景观、城市规划和文物保护等角度进行的设计思考。最后,文章还对获得三等奖的方案作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文物保护,人文景观,城市肌理,城市生活,介入,共存,编织

关于北京东便门明城墙遗址保护的若干问题

张立新/ZHANG Lixin

历史上,北京的旧城由内城和外城组成。经过岁月的变迁,目前内外城的城墙和城楼大部分已无存,除正阳门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外,仅在内城的东南角还残留有一段明代的城墙遗迹。

这段城墙位于内城东南角转折处,现残存的主要是内城南城墙从崇文门至东便门角楼的一段。据史料记载,该段城墙始筑于明代嘉靖年间,明清两代均有修葺;清代以后,城墙颓败;民国时期,为修建环城铁路在角楼西侧的城墙上斜向拆出了豁口;1958年建北京火车站时,沿城墙南墙根搭了许多工棚;1966年前后,又在拆除的城墙遗址上建起了铁路职工宿舍区。后来,搭建的房舍越来越多,现今,仅存的残墙片段已被危旧房包围了。

1982年,东便门角楼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这段明城墙遗址被确定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底,北京市政府决定,要对这段城墙和城楼进行妥善保护和整修,拆除危旧房,搬迁居民,还历史的本来面貌;并于2001年3月组织了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暂命名)规划设计方案招标活动。

此次规划用地约12.3 h㎡,从崇文广路口至东便门角楼,再向北至北京站东街。现状有千余户居民和若干小型企业。周围有北京站候车楼和铁路、城市快速路东二环路、东便门立交桥和铁路桥、城市主干道崇文门东大街(地下有城市环线地铁)等,交通情况及环境较为复杂。

用地内城墙遗存主要集中在从崇文门路口至东便门角楼一段,历史上原有城墙约1 250m,设有13座马面。现西端有长200多m的一段保存较完整,城墙南北墙面和中间的夯土受到的破坏较轻,并留有两个马面,残高八九米到十余米不等;中部损毁严重,有长约l00m的一段残墙几乎完全被房屋掩盖,仅余南墙面;另有两段各十米左右的残墙岌岌可危,只留有数米高的南墙面和夯土;其他大部分位置已无地上遗存;东端角楼和相连的城墙约140m保存完好。从东便门角楼向北,现仅存一段长约200m的单片墙。

一、 保护原则、目标和任务
l、保护原则:
东便门的城墙遗存虽现状很残破,但并未改变原来的历尺面貌,对它的保护应以突出历史真实为原则,包括对城墙遗存的修整、环境的治理等方面。

2、工作目标:
(l)真实地展现历史文物的原貌,体现历史文化内涵。这段城墙和城楼,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而保存至今,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是我们研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和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在保护规划中,要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表达。
(2)改善环境,完善城市功能,为现代城市生活服务。通过保护工作,对城墙所在地段的综合环境要进行整治,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为人们提供公共绿地和休憩、参观、教育、旅游的场所。

3、具体任务:
(l)拆迁周围危旧房和居民。以国家文物保护法为依据,结合国家房改政策, 由居民所在单位承担拆迁的投资,腾退被长期占用的文物用地。
(2)由专业的文物保护队伍,根据文物修缮的原则和要求对城墙遗存进行修缮。对保存尚好的片断原样保留,采取防护加固的技术措施防止或减缓自然风化、坍塌等,延长其历史生命;去除周围添建的与城墙无关的其他房屋或构件,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原有城砖少量修复坍塌或毁坏的部分。
(3)整治环境。结合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对城墙周围用地进行铺装、绿化和照明等,为群众提供休闲活动场所。

二、 具体规划设计问题
l、功能问题
这是一个涉及到城墙遗存和周围地段如何保持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又适应今天和未来城市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说,作为文物用地和城市城市公共绿地,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其中可以设置哪些内容才能有得利于地段的更新和维持长久的活力?能否在规划中提供一些可能性,既方便将来的管理,又能解决一部分维护资金的来源。如城墙除了作为日城城墙展示以外,能否登上游览,能否在城墙下开辟小型的活动场所?东便门角楼的内部或外部空间是否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容纳诸如展览、画廊等的经营行为?再如城墙从崇文门路口到东便门角楼的一段中部无地上遗存的部分,现状房屋下的地势较高,据推测可能有城墙的基础,需要做进一步的勘测,在规划中也要考虑如何保护、标示或利用……

2、交通问题
根据有关计划,北京站需要为远期发展预留南广场和南出口,而城墙遗存主要位于北京站铁路用地以南,在北京站中轴线延长线附近有残留的城墙片段,因此,城墙的保护和景观规划等可能与远期南广场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候车楼和机动车交通组织等产生相互影响,要研究妥善处理两者关系的办法。
在该地区的有关交通研究方案中,曾设想沿200m的单片墙东侧布置高架匝道,以解决城市快速路之间的联络问题,这对城墙的保护是十分不利的,还需要通过城市整体交通网络的调整解决两者的矛盾。
基于用地周边的交通集散量较大,交通方式复杂,在对本用地进行出入口和停车规划、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组织时,要考虑与其他临近地块的交通有序分离和联系,以便于整个地区交通的管理和疏导。
另外,规划用地中,从崇文门至角楼的一段和角楼以北的一段之间被5条铁路阻隔提出了一个是否需要或如何在两段间进行交通联系的问题。

3、景观问题
现状城市景观环境缺乏秩序,周围是各式各样的新建筑,高楼大厦被机动车道路隔离,不再是传统的水平低矮的尺度,特别是四周的高层建筑、北京站铁路设施,东便门立交桥和铁路桥等,对城墙保护的景观规划有一定影响。规划用地与崇文门东大街和东二环路之间存在高差变化,从不同路线行进,景观的变化也需加以考虑。
另外一个特殊因素是乘火车到达北京的旅客。这片地区将给他们一个到达北京的重要印象,需要研究通过该地区的景观规划向他们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4、防护隔离问题
主要是北京站铁路用地和文物建筑保护用地之间的安全隔离、噪声隔离、振动隔离等。
其他如绿化配植、古树保护、服务设施等问题不再——列举。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问题是土地使用权、管理权的分离,遗址保护规划用地恰好处在东城区和崇文区分界处 以从崇文门到角楼的城墙为界,南部属崇文区,北部属东城区,还有部分用地属北京市铁路局。由于土地使用权的分离,给统一规划、拆迁和建设会带来一些困难。而将来的管理还要涉及文物部门、园林部门、城管部门等,必须研究如何妥善处理相互间的关系。对这段明代城墙遗存和城楼的保护,是北京旧城保护整体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北京越迈向现代化,就越要重视历史文物的价值。旧城内的历史文物、历史地段、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是北京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长期的课题。通过此次东便门明城墙遗址的保护研究,探索思路和方法,对今后的保护工作应具有参考或指导的意义。

作者单位:首都规划委员会
收稿日期:2001-07-16


关于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

张轲/Zhang Ke  维尼塔•希德/Vinita Sidhu

说到北京的旧城改造,就往往意味着讨论的内容不会仅限于任何一个单一学科的范围之内。事实上,象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这样一个项目,就给我们提出了分别属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文物保护和城市规划与设计等各个学科的问题,我们甚至加入了关于对待历史合理态度的讨论。

项目的地段大约有1.5公里长,其中包括北京唯一现存的相对完整的明代城墙以及东便门角楼,要求我们规划设计一个以城墙为主体的遗址公园。我们认为市政府提出这样一个项目在北京的城市改造过程中是有重要文化意义的,这一地段,从位置上说,是一个北京旧城与外界转换的门槛,而坐火车进入北京站之前首先可以看到的标志性建筑就是东便门的角楼;从历史的角度看,这里又是可以反映北京市城市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键部位。

自然,我们面对的最直接的问题便是如何对待残缺不全的城墙遗址,于是很快就有人提出要以各种方式、用各种材料恢复城墙,而我们却没有带着一个事先想好的形式来开始规划设计,我们对摆出一个夸张的姿势不感兴趣,对给城墙进行美容手术也不感兴趣,因为我们并不认为这个项目提出的仅仅是怎样创造一个物体,或者怎样把一个物体变成另一个物体的问题。

我们的切入点是对于场所的解读:记忆、材料、人们的生活以及可能性。这些元素之中记载着丰富的历史层面,然而这些元素,由于处于这样一个由不同的行政区和国家部门分管的城市角落,正在逐渐地消失,因此我们的问题归结于如何把这些元素重新编织到北京不断变化的城市肌理中去,以及如何运用事件把各种活动编织到这个地方去。在规划设计中,与其去重建城墙假造历史,我们更愿意去唤醒记忆,展现历史的层面;与其在城墙上添加永久性的结构,我们更愿意为将来留下各种可能性;与其去制作一个漂亮的风景,我们更愿意让历史本身的魅力在这里自然流露。

从这些原则出发,我们认为对城墙除了实施必要的保护措施及结构加固之外,不要对它做过多的粉饰,大量的精力应该放在城墙周围的规划设计上。我们把遗址公园分为五个区域:西段城墙北侧为老北京南城根文化区,西段城墙南侧的现代雕塑公园,中段为北京站出口广场区,东段为东便门角楼区,和角楼北面的城墙遗址公园纪念林。这些区域都为不同的活动提供了空间,而城墙本身作为一个共同主题,把这些区域连成了一个整体。

老北京南城根文化区的规划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我们认为,对于城墙的保护,不仅仅限于对墙体本身的维修和保护,更重要的是对城墙所构成的特有文化氛围以及它所限定的特有空间形式的保护,因此我们除了提出对西段保存较完整的城墙进行加固维修外,还拓宽了红线范围,规划设计了这一文化区。此区以城墙为背景,建筑多为一层院落式,功能上作为茶馆、戏院及现代画廊等,可以成为周围居民乃至整个城市市民及旅游者体验老北京城墙根历史文化氛围的独特去处,同时,这一区域的经营收入,可为城墙和公园的维护提供有效的经济保障。另一个对于保护的认识是:保护不代表隔断,相反,使用是最好的保护,因此我们不赞成紧贴城墙设立机动车道,在这段城墙下我们规划了步行道,并在这段城墙的顶部开辟了类似于"梁陈方案"中的城墙顶部公园。

现代雕塑公园位于西段城墙的南面,城墙的主体和马面为现代雕塑的展示提供了理想的空间和背景,这里我们测绘了每一棵树的位置,并提议保留它们。此区的景观不加修饰,与南城根文化区形成明确对比,从而找回了"城里"和"城外"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关系。

东便门角楼区中由于角楼的存在,可以为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历史背景,此区可兼作北京文化艺术节的场地之一。这里的城墙由于地面上基本看不见,我们建议在南面沿城墙基础挖掘一至两米,露出城墙的位置,并且形成有起伏的地形。这里挖出的土方,可以在城墙和车站之间堆起小坡,从而减少火车的噪音污染。城墙的基础为各种艺术表演或艺术装置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这里我们不赞成在基础上建造一个永久的结构,比如说玻璃城墙,但我们并不反对临时性的建筑,这样,全世界的艺术家都有机会在这里一试他们的想法:钢板城墙、织物城墙、水城墙或者是数码激光城墙。我们不愿限制任何可能性,我们希望创造一个人们可以对历史进行多重解释的平台,也希望给不可预料的艺术创新留有余地。

北京站南出口及广场从建筑和规划角度给我们提出了各种问题:如何解决城墙与站前广场的交叉问题?如何组织车站和遗址公园的人流和车流?而北京站的南出口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建筑?虽然北京站的南出口还不是一个近期的项目,但这些问题在公园的规划中是不可回避的,因此我们再次超出了竞赛要求的范围,规划和设计北京站的南出口以及站前广场。在地下,我们把车站与城市地铁线连接起来,规划了很宽的地下过街通道,这样,大部分乘客可以从地下进出火车站,通过地铁连接到城市各个区域。在地面上,城墙与车站之间是带状的站前广场,沿着南面的大道我们规划了一个很长的出租车停靠站,而在二者之前我们在城墙上设置了一个合适宽度的开口,这样乘客穿过城墙进入火车站,或者穿过城墙进入城市都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体验。在车站的西面我们还规划了一条与车站西侧和地下车库相连的机动车道,这样我们就避免了在车站和城墙之间修建一条道路,从而在整个遗址公园里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步行系统。

北京站南出口的建筑是一个简洁的几何体,这样,站在厚重的城墙和废墟后面,它就成了一个纯粹的背景—轻描淡写的、透明的、抽象的,而这些城墙的片段,在这样一个背景前,就多了一些现代雕塑的感觉—沉重、沧桑、引人思考。

城墙遗址公园纪念林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此处可以种植适合北京气候的油松和白皮松。在已经遗失的城墙基础的地方,我们铺上碎石以标出城墙位置。另外,为了加强此区与其他区的联系,我们拓宽了火车桥下的连接通道。这一区相对安静自然,为周围的老年人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

在整个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上,我们不赞成添加不必要的新元素,比如说喷泉或过分复杂的树种和绿化等,因为这些元素或许可以组成漂亮的风景,却会干扰对于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展现,从而使这一城墙遗址公园失掉了它本来的意义。

我们的方案赢得了全部评委的支持,并已被定为实施方案。这应该归功于市政府创造性地发起了这个项目;也应归功于所有的评委,由于他们对旧城改造和文物保护的深刻认识,在各个方案中选择了我们这个既没有风景图片,也没有写实的渲染图的方案;更应该归功于决策者的专业眼光,这样,那些在时间、场所和文化中形成的有特殊意义的东西才有了被重新发现的机会。

主要参加人:张冲、袁路平、Vinita Sidhu、洪金聪、霍晓卫、张弘、曾洪立、Timothy Anderson、Claudia Taborda、Bruce Parker、尹稚、张轲
作者单位:美国施坦德建筑设计事务所
收稿日期:2001-07-16
Copyright @ 2021 zao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标准营造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145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