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营造” Standard Architecture
01 March 2003
卜冰
摘要:本文通过对“标准营造”主要创立者张轲的访问,记录了“标准营造”以“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为转折点的从美国到中国的设计实践发展过程。作为“在中国成长而立足于国际的新一代建筑师”群体中的一员,“标准营造”代表了一种普遍的、正在出现的非传统意义上的身份特征。
关键词:“标准营造” 实践 身份 建造
ABSTRACT: This essay traces the growing path of "Standard Architecture" through an interview with its main founder, Mr. Zhang Ke, highlighting Beijing Dong Bian Men Ming Dynasty City Wall Cultural Landscape Park."Standard Architecture", represen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young architects who practice in China yet taking international standpoints", reveals an unconventional identity that is prevailingly emerging.
KEY WORDS Standard Architecture, Practice Identity, To Build
“标准营造”(Standard Architecture)是张轲、张弘、Claudia Taborda及其助手的建筑设计工作室目前的正式汉语注册名称,按照英文直接翻译过来的名称应当是“标准营造”。谈及“标准”这个名称的意义与由来,张轲介绍说,“标准”首先是一个中性的名字,当然也不是想创立一个什么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指回到建筑的最基本问题当中去,在新的背景下,去重新思考标准意义上的建筑。张轲认为这也是代表了中国最新一代青年建筑师的共同立场,即:一、对追随任何风格形式、大师流派不再感兴趣;二、对新任何国外的东西移植引进到中国来不再感兴趣;三、对把中国的东西挖出来拿到国际上展示不再感兴趣。从标准进一步引出了张轲的标准宣言:“我们代表了中国即将出现或正在出现的一种现象,我们是一个群体,而不是某一两个人。我们的作品只代表建筑本身而不反映一种风格、或是一种社会身份及其它。中性的建筑,因此是标准建筑。”
“标准营造”最初于1999年注册于纽约,在2001年参加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设计竞赛中标后,张轲在东西球间穿梭的工作进程,之后随着中国项目的逐步增多,工作场所也相应转移到了北京。被问及工作室所代表的国籍身份问题,张轲首先强调了他的全球化观点:是中国事务所还是外国事务所并不重要;如果说存在一个身份问题,那也应该是代表了在中国成长的立足于国际的新一代建筑师。
“标准营造”成立之初在美国也做过一些非常有意思的项目,这其中包括麻省科德角的一个独栋别墅,业主是耶鲁大学一位年过七旬的文学教授。另一个更小一些的项目是纽约皇后区森林小丘的一栋德国式独栋住宅的修整与室内设计,业主是一位先锋艺术家。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设计竞赛是“标准营造”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在这之后,“标准营造”开始投身于连续的中国项目之中,包括白塔寺商业街区规划项目、浙江省余姚市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大连亿达幼儿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还有北京十三陵水库边的一处别墅区的规划设计。
在这些项目当中,明城墙遗址公园可能是历时最长的一个,目前保护的部分已经基本完成,而公园景观与设施等公共部分依然在调整和建设当中。明城墙遗址公园中的城墙尽力避免了对城墙的粉饰,而是将城墙经历各个时代的使用状态后留下的痕迹都保存下来,这些痕迹包括自然风化与损坏、沿城墙搭建棚户简屋时候在房梁落点处人工造出的缺口、城墙曾经成为住宅的一面墙壁时的抹灰等等。因而,这个叠合了各个历史痕迹层次的城墙本身也就成为了一个城墙的博物馆。另外,一些传统和当代的北京市民的生活方式与场所被重新设计了的形式,实现在了这个遗址公园的城墙根下:包括喝茶聊天的地方和京剧票友的露天剧场,甚至画廊与艺术活动的展示空间等。
另外一个正在施工阶段的项目是大连的亿达幼儿园,设计从方案开始,后期则与大连的一所当地设计院合作。据张轲说,这也是他们工作室一个典型的“赔本”项目,投入的时间与人工的成本已超过仅10万元的设计费。在一个墨色盒子里存放着这个建筑的模型,北立面几经推敲,做过多个备选方案。最终确立的方案摒弃了一般的形式逻辑或构图,而采用了一种接近孩童思维的笨拙与无序。东立面的并无特别道理的折板,与屋顶3个形状大小不一的采光井都同属于这个体系。
“标准营造”的工作场所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动,撇开纽约的办公室不算,在北京也前后换了两三处地方。据张轲回忆,做城墙设计竞赛,距交图还剩最后一个月的时候,第一次在北京租了工作室,是在清华南门外的一处居民楼,水清木华园2号楼里的一套朝北的70多平方米的2室1厅。当时正赶上沙尘暴,两天屋子里就是一层黄土。用两块大芯板搭了台子,买了一台电脑,又借了一台电脑就开始工作,所有的模型,包括一个两米八长的大模型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这个大模型做完差点还没能够从楼里运出来。之后“标准营造”转入了水清木华园的两套相邻的住宅,朝南。这个阶段,“标准营造”的软硬件设施都开始逐步积累发展,人员也开始年度扩充。2002年底,“标准营造”终于搬入了现在的位置:清华东门西侧的创新大厦。
21世纪的中国的建筑工作室普遍是没有生存问题的。在温饱之后,“标准营造”显然将许多精力放在业务扩张之外的地方:工作室有大量的,而且显然是展示或汇报方案要求之外的精致的纸质工作模型;手绘的东便门城墙遗址公园立面长卷;把A3、A4标准纸都裁掉一边而变窄长的文本。这些努力与其说是为了维持一种严格或高水平的工作标准,不如说更多地是设计师对工作本身乐趣的追求。创新大厦内的办公室也是“标准营造”的设计成绩,装修造价据说仅5万元。书架和工作台下的边柜是钢板焊成;灯盒是当中剖开的原本用于幕墙的方截面铝型材。
张轲199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1998年完成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建筑学硕士学位。合伙人张弘1990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1999年获得清华大学的硕士学位,并拥有中国的注册执业资质,还曾经在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多年。公司的另一名合伙人,来自里斯本的Claudia是张轲的哈佛校友,设计研究生院的景观建筑学硕士。在加盟“标准营造”之前,她一直在欧洲从事景观设计工作。“标准营造”目前的编内人员共15名,配备上包括了3名注册建筑师、4名建筑设计师、2名室内设计师、3名景观及规划设计师、2名后勤及管理人员。工作室还有一位专职制作模型的刘师傅。做模型本是刘师傅的个人爱好,精确是他的第一原则。他还为“标准营造”赢得了一项汽车发动机的改造专利。
问及“标准营造”未来的发展目标,张轲希望近期工作室规模能够保持适度,而项目方面应当保证一定的建成量。而更远一些时候,“标准营造”应当能够成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创作型事务所。
当国籍身份、地方特征以及教育背景这些我们所习惯使用的标签被蒸蒸日上的建设高潮共冶一炉后,“标准营造”试图成就的代表性显得可疑而无所代表。但是,这个前提也带来了这样一个可能性,即建筑师只代表自己所真正认同的一种创作、设计或建造的身份团体,而非其它。
作者:《时代建筑》特约编辑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1851号1004室 邮政编码:20040 收稿日期:2003.04
项目名称:北京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 Beijing Dong Bian Men Ming Dynasty city wall Cultural Landscape Park
项目地点:北京市东便门至崇文门
设计时间:200l年3月
施工时间:2001年10月-2002年10月
业主:北京市政府、北京市文物局、崇文区政府、东城区政府
设计团队:张弘、袁路平、张冲、洪金聪、Claudia Taborda、Vinita Sidhu、曾宏立、霍晓卫、岳峰、张轲
项目名称:大连亿达幼儿园 Yida Kindergarten in Dalian
项目地点:大连市
设计时间:2002年6月-12月
业主:亿达集团
设计团队:张轲、卜骁骏、李路珂、袁路平、朵宁、陈辉、尹凤、张冲
项目名称:标准营造办公室“Workspace” of Standard Architecture
项目地点:北京清华大学创新大厦
设计时间:2002年10月-12月
业主:标准营造事务所
设计团队:张轲、张弘、张冲、齐宏海、朵宁、Claudia Taborda、洪金聪
项目名称:史威格夫妇宅 House for Peter Swiggurt & Jeoretta Almede
项目地点:美国麻省科德角
设计时间:1998-2000
施工时间:1998-2001
业主:Peter Swiggurt
设计团队:张轲、Peter Swiggurt
项目名称:余姚古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Conservation Masterplan of the Historical City of Yuyao
项目地点:浙江省余姚市
设计时间:2002年3月-7月
业主:浙江省余姚市政府
设计团队:张轲、张越、卜骁骏、齐宏海、霍晓卫、赵扬、李长乐、Claudia Taborda、张冲、赵星华
项目名称:白塔寺历史文化保护区商业步行街规划 Masterplan of the Pedestrian Area of Beijing Bai-Ta-Si Historical District
项目地点:北京市西城区
设计时间:2002年2月-4月
业主:北京巾西城区政府
设计团队:张轲、张弘、齐宏海、卜骁骏、李路珂、Vinita Sidhu、Bruce Parker